这个曾经誓言为国家报效的公派博士,最后却为了追求美国国籍而诋毁中国的行为,结局又是怎样的呢?
每一位经过多年艰苦努力,最终通过高考考入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的人,都是值得尊敬的。他们承载着国家的期望和梦想,是社会的精英,是国家的希望。而在我们的近代历史中,涌现了无数为了科学、技术以及国家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优秀学子。许多人在各自领域内留下了深远的影响,他们的事迹至今仍然激励着后来的人。然而,令人痛心的是,竟有一个在美国留学的学生,背离了祖国的期许,做出了令人不齿的选择,这个人就是赵潘书。
赵潘书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,年少时,他和父母一同耕种田地。那种艰苦的生活和贫困的家庭环境让他从小就意识到,要想改变命运,必须要靠知识和努力。所以,赵潘书从小便勤奋学习,成绩优异,逐渐在班级中崭露头角。在他的努力下,终于考入了一所重点大学,获得了奖学金,并在之后顺利取得硕士学位。更幸运的是,他获得了国家公派留学的机会,去美国攻读博士学位。赵潘书当时表示,自己深感感激,并立下誓言:“学成归来,报效祖国。”国内和学校对他充满期待,大家都认为他会在未来为国家做出贡献。
展开剩余75%赵潘书在美国的留学生活起初也一帆风顺。他深知自己能够出国深造,背后离不开国家的支持与栽培——无论是学费减免,还是留学机会,国家给予了他极大的帮助。随着他在学术上的不断努力,赵潘书顺利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。凭借出色的学术能力,他被得克萨斯州农工大学聘为教授。作为公派留学生,他的成就不仅令自己自豪,也让他的人生焕然一新,收入水平也大幅提高,过上了属于高收入阶层的生活。
然而,令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的是,赵潘书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,并没有回到中国,而是选择留在美国,继续追求成为美国公民的目标。尽管他在美国深深被当地的文化吸引,但他的行为却引起了国人的强烈反感。他开始渴望脱离自己的祖国,甚至为此做出了极端的决定。
“崇洋媚外”曾是茅盾在《向鲁迅学习》一书中对清朝洋务派的批评,指出他们放弃国家主权,盲目追随西方。历史上,虽然中国曾经贫弱,但依然有许多优秀的学子选择不忘初心,放弃国外的优渥条件,回到祖国,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。而那些为眼前利益而放弃国家尊严的人,最终会遭到历史的惩罚。
在赵潘书的案例中,他曾看到美国的MAVNI项目,这是一个特殊的军事招募计划,允许非美国公民通过军队服务获得美国国籍。对于赵潘书来说,这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,于是他决定加入该项目,不仅如此,他还通过社交媒体发布了一些极端的言论,公开贬低中国,宣扬美国的优越性。他甚至不惜卖掉在中国的财产,放弃中国国籍,表示自己要做美国人。
赵潘书的举动,虽然一度获得了短暂的关注,但最终却落得个进退两难的结局。2016年,MAVNI项目因安全问题被暂停,原本已经签约的人员也被一一解约,包括赵潘书在内。他此时不仅失去了成为美国公民的机会,还失去了自己的学术职位。美国人并没有因此对他心生好感,相反,他们对赵潘书的行为深感反感,认为这样的“卖国求荣”之人,根本不配成为美国公民。最终,他连绿卡都没有,成为了“黑户”,不仅无法在美国继续生活,也失去了工作来源。
如今的赵潘书只能靠零工维生,且随时面临被驱逐的风险。由于他已经失去中国国籍,即便他想回到中国,也不再能享有任何归属感。更令人惋惜的是,赵潘书不但错失了成为学者的机会,还丧失了为祖国贡献力量的机会。如果他当年能够像钱学森那样,放下对外界的幻想,回到祖国,他无疑会成为一位杰出的学者,造福国家。然而,他最终的选择,却让他成为了一个被遗弃的“无国籍人士”。
赵潘书的命运是他自己选择的。他当年追逐美国国籍时,忽略了国家的养育之恩,也背离了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责任与使命。在这方面,他的选择与中国许多优秀的学子相比,显得极为浅薄与自私。移民或许是个人的自由,但背弃自己的根本,放弃对祖国的忠诚,终究是自取灭亡的。
事实上,赵潘书的“崇洋媚外”并不是个例。身边总有一些人,抛弃了自己的民族和国家,盲目崇拜他国文化。然而,历史的教训永远不会改变,祖国才是我们真正的依靠。正是因为曾经有无数仁人志士的奉献与牺牲,才有了今天强大、富裕的中国。作为一个人,必须铭记自己的根,才不会像那片漂浮的树叶,失去了方向。
发布于:天津市米升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